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

来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94年,李家洋回国,在30多平方米的旧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他决定离开熟悉的领域,在竞争激烈的水稻研究赛道上起跑。 如今,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给农业现代化插

1994年,李家洋回国,在30多平方米的旧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他决定离开熟悉的领域,在竞争激烈的水稻研究赛道上起跑。

如今,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给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翅膀,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唐华俊敏锐捕捉到了新课题:“数据成了新农资,科技成了新农具,智慧农业前景大好。”

“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埋头苦干,我们的科学研究就能如同一粒粒种子,破土发芽,拔节生长,终将孕育丰硕果实,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富裕作出贡献。”李家洋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几十年如一日培育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1977年,李家洋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中的一员,来到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后来到美国留学,他一直聚焦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基因就是一个个关键的积木块。李家洋团队从微观世界中,寻找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基因。“我们发现了与水稻的分蘖角度、秸秆粗细等重要性状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将其导入水稻主栽品种中,就能重塑水稻株型性状,培育出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的新品种。”李家洋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5年,唐华俊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选择了农业土地资源专业。”唐华俊说,“在外求学,回到祖国服务‘三农'的心始终炽热。”

本报记者 王 浩

本报记者 常 钦

有人问唐华俊,当时国内条件比较差,有没有后悔?“从来没有!相反,我很欣慰自己回来了。回到培养自己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以致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唐华俊回答。

“拟南芥是双子叶植物,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虽说两者基础原理相通,但具体到遗传发育上,天差地别。”李家洋说,团队致力于水稻分子品种设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众多原创性成果。

“经过努力,一大批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唐华俊说,山东冬小麦监测结果用于指导该省冬小麦种植补贴,广西监测结果应用于指导灾损补偿发放……遥感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31个省份。2012年,“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唐华俊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的一个贫困山村,当地耕地少。“当时家里孩子多、收入少,吃饭穿衣都是大问题;10岁前几乎都是光着脚,榆树皮和米糠混合成饼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唐华俊说。

30年来,张福锁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项。

位于龙凤村的“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贵州成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目前,31个省份已建起480个“科技小院”,示范面积1142万亩,培训农民28万多人次。

防灾减灾也是农业“天眼”的重要功能。及时、准确获取多尺度的农业旱涝灾害信息是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防灾减灾就是增产增收,农业科研义不容辞。”为了攻克难题,唐华俊带领团队开展系统研究,突破旱涝灾害信息快速获取、灾情动态解析、灾损定量评估等技术瓶颈,研发出精度高、尺度大、周期短的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已经在15个省份落地应用。2014年,“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个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野

科研过程中,李家洋寻找着最佳方案。“‘分子设计育种'较之于传统育种,更加高效精准。”李家洋娓娓道来,团队首创全新基因分型算法,构建出高密度水稻单倍体型图谱,率先提出并建立高效精准的分子设计育种体系,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有了基因,关键要“搭建”。分子设计育种,是李家洋团队攀登的又一座高峰。“‘特青'水稻品种产量高,但综合品质差,可以当受体。‘93—11'的外观品质优异,可以当供体。我们对与产量、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相关的28个目标基因优化组合,利用杂交、回交与分子标记定向选择等技术,将优质目标基因聚合到受体材料,实现优与优的组合。”李家洋说。

在浙江富阳的稻田里,卷着裤腿弯着腰,查看禾苗长势,汗水浸透衬衫;在海南南繁基地,顶着烈日炙烤,悉心观察水稻穗数……从试验田到实验室,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见图①,中,中国科学院供图)几十年如一日,躬耕田野,只为育出一粒粒好种子。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入田间,生根发芽,造福农民。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gsnydxxbzzs.cn/zonghexinwen/2022/0830/1203.html

上一篇:农业银行(01288)发布中期业绩 归母净利1289.45亿元
下一篇:国企改革看山东丨“国企+农业园区+金融”模式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