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3)

来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耕好农业‘大田'不是一件容易事。”当时欧洲农业遥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广泛推动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普及应用。唐华俊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

“耕好农业‘大田'不是一件容易事。”当时欧洲农业遥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广泛推动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普及应用。唐华俊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农业科技进步,要深耕一亩三分地,还要会打开眼界看世界。”

磨刀不误砍柴工。唐华俊组织国内10多家单位协同开展持续攻关,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突破多源遥感作物信息获取、农作物和农田环境参数遥感反演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国内首个适用于全国及区域尺度的国家级农作物遥感监测工程化运行系统。系统为农业主管部门和各地及时掌握农作物生产情况、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重要支撑。

回国后,唐华俊一直从事农业土地资源遥感研究,围绕土地适应性评价、耕地承载力评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开展科研工作。“咱就是土地体检员,时刻关注着土地健康。”唐华俊介绍,遥感技术除了监测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态势,还要监测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状况。

辛勤的汗水换来沉甸甸的收获。从影响水稻茎秆机械强度,到分蘖角度,再到稻穗大小,一个个影响水稻性状的关键基因被李家洋找到,一系列成果奠定了我国水稻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础。

一把“金钥匙”打开一片新天地。“比如,水稻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是衡量水稻好不好吃的指标,我们通过基因关联研究,确定了多个水稻淀粉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李家洋说。

去年4月,刺梨开花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刺梨基地里,多了几位大学生,他们每天骑着三轮车穿梭于乡间。当地村干部介绍:“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项目,师生到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针对当地产业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集成创新。”

“求学路上,我也有机会转入其它领域,但我还是坚持做植物研究。”李家洋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植物研究对我而言更有吸引力、更有价值。”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见图②,右,杨鹏摄)的确是这句话的践行者。怀揣对土地的热爱,唐华俊在农业土地资源领域一干就是40年。他开拓了农作物空间格局研究新领域,主持建立了全国首个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从2002年至今依然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标是将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50%,入湖负荷减少10%—20%,农田亩产值每年每亩超过1万元。”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绿色低碳共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见图③,右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供图)带领团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围绕“面源污染解析与防控”“高值作物系统构建与优化”等六大方面开展攻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化肥用量快速增加,依靠改土施肥等传统思路解决不了既要增产又要环保的问题,必须创新理论和技术。

青纱帐里,玉米行行挺拔;汪汪水田,晚稻株株青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这离不开广大农业科学家的持续努力。长期以来,广大农业科学家围绕农业农村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亿万农民家,为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本版推出特别策划,为您讲述三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主持建立全国首个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

探索之路并不平坦。数据不理想,结果不满意,时常有之。等到好不容易有了结论,却发现同行已抢先一步发表。看着同行精心撰写的论文,大家伙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咬牙坚持,从头再来,努力走得更快些。”一次次挫折反而激发了李家洋的斗志……

面对新课题,唐华俊坚守在科研一线。“我有个心愿——让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技术为智慧农业赋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更多乡亲种地有赚头。”

自今年2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以来,张福锁已经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工作生活130多天。

刚起步时,唐华俊和同事们陷入了国内农业遥感信息源稀缺的困境。那时,农业领域没有卫星数据接收站,遥感数据难以获取。“必须为农业生产装上‘天眼'!”唐华俊多方努力,牵头建立了农业领域国内首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创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gsnydxxbzzs.cn/zonghexinwen/2022/0830/1203.html

上一篇:农业银行(01288)发布中期业绩 归母净利1289.45亿元
下一篇:国企改革看山东丨“国企+农业园区+金融”模式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